您现在的位置: 多发性骨髓瘤 >> 临床表现 >> 正文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桂枝茯苓丸干预多发性骨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7-5 12:46:07
北京荨麻疹医院治疗 http://m.39.net/pf/a_9159711.html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桂枝茯苓丸干预多发性骨髓瘤周围血管病变的机制

周围神经病变(peripheralneuropathy,PN)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中发生率较高。MMPN是指在MM疾病过程中出现任何形式的PN(如损伤、炎症或变性),临床出现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受损的症状或体征。

分类

01

MMPN按照发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类:

1.骨髓瘤疾病本身相关PN,包括M蛋白及继发性代谢异常,以及肿瘤压迫、浸润所致PN。

2.药物治疗相关PN,包括硼替佐米治疗相关PN(bortezomib–inducedperipheralneuropathy,BiPN)、沙利度胺治疗相关PN(thalidomide–inducedperipheralneuropathy,TiPN)等。

MMPN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

02

(一)影响因素

MM患者本身发病时肿瘤压迫、M蛋白及相关代谢性异常的复杂情况是导致PN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药物治疗相关PN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此外,MM好发于老年群体,患者在患病时的基线情况,以及高龄、糖尿病病史、血管病变史、疾病分期较晚、肥胖及肌酐清除率降低等,均为导致MMPN发生的促进因素和危险因素。

(二)发病机制

PN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由骨髓瘤疾病本身所致的PN,除肿瘤直接压迫神经根外,还涉及淀粉样蛋白沉积、M蛋白(主要是原发IgM)作用于髓鞘相关糖蛋白导致免疫介导的神经病变、施万细胞(Schwanncell)和轴突相互作用形成糖缀合物、细胞因子介导的损伤、神经病学并发症等多个方面。

MMPN的诊断

03

符合以下3条标准:

1.明确的MM病史。

2.诊断骨髓瘤疾病时或药物治疗中及之后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

3.以下神经系统检查的4个方面中任何1项或1项以上异常:(1)感觉神经检查(痛觉、温度觉、触觉、振动觉等);(2)运动神经检查(肌力、踝反射、桡反射等);(3)自主神经相关检查(发汗试验、心眼试验、皮肤划痕试验等);(4)神经电生理检查中神经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有1项或1项以上减慢。

中医对于MMPN的治疗具有独特疗效和广泛经验,根据临床表现分析,MMPN应归属于中医“痿证”、“血痹”、“不仁”、“麻木”等范畴,核心病机之一为本虚标实,气血虚为本,血瘀为标,多与血瘀、肾虚和气虚等因素有关。《素问·痹论》有云:“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临床研究发现基于补气养血、温经通络法的中药可有效预防及缓解MMPN。如《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茯苓丸,具有活血通络、化瘀散结的功效,临床证实桂枝茯苓汤方可以通过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可有效改善糖尿病PN患者的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在治疗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病变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课题组借助网络药理学,通过Venn图、疾病-靶点-药物网络图、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寻找桂枝茯苓胶囊的有效成分与靶点,共筛选出34个活性成分与30个疾病相关靶点。

对作用靶点进行GO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GO分析结果显示靶点蛋白具有影响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等生物学功能。KEGG通路中包括mTOR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

本课题组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桂枝茯苓丸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槲皮素、β-谷甾醇、黄芩素、山萘酚、鞣花酸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mTOR通路、TNF通路等发挥干预MMPN的作用。对此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利于明确桂枝茯苓丸类温阳化瘀药物抑制MMPN的机制,进一步完善MMPN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崔兴医生简介

山东中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泰山学者,美国艾奥瓦大学访问学者。山东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委会青年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秘书兼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理事。

专业特长:擅长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淀粉样变性、过敏性紫癜、肺癌、胃癌及结肠癌等的诊治,熟练掌握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四上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iqoas.com/lcbx/15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多发性骨髓瘤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