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多发性骨髓瘤 >> 临床表现 >> 正文

重磅盘点中国首季CNS研究TOP10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12 10:33:55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7.html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整理,欢迎分享,转载须授权。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年1-3月份中国科学家们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杂志及其子刊上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Cell:我国科学家揭示了发育过程中许多人类特异性的染色质结构变化doi:10./j.cell..01.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SuBing)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员李程(ChengLi)教授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世华(ShihuaZhang)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报道了迄今为止最高分辨率的灵长类动物大脑三维基因组,并通过跨物种多组学分析和实验验证,展示了人类大脑进化的分子调控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期刊上。猕猴与人类在遗传上相似,是研究人脑起源和发育机制的理想模型。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物种的基因组长约两米,被压缩在直径只有10微米的细胞核中。这种非随机压缩的特点是有组织的三维分布,这对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增殖和分化非常重要。近期,全基因组染色体结构捕获技术(简称Hi-C)的发明为剖析大脑发育过程中基因组的精细结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Cell:中国团队单细胞层面揭示新冠免疫特征doi:10./j.cell..01.由我国多所大学、医院和研究机构组建的“新冠肺炎单细胞研究中国联盟”在国际著名期刊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COVID-19immunefeaturesrevealedbyalarge-scalesinglecelltranomeatlas”的论文。研究团队对名COVID-19患者和对照组的份样本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创建了一个包含万个细胞的全面的免疫细胞数据图谱。庞大的数据集使我们能够确定不同的外周免疫亚型变化与COVID-19的不同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严重程度和疾病分期等密切相关。同时团队发现SARS-CoV-2RNA存在于多种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等中,转录组测序显示在病毒阳性细胞中转录组发生明显变化,提示新冠病毒可能在这些免疫细胞中发生过活跃的转录与复制,也提示不能排除新冠病毒宿主细胞范围不仅包括上皮细胞还包括免疫细胞的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细胞水平上的研究。Cell:西湖大学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质分子病理全景图doi:10./j.cell..01.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天南课题组与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胡豫、夏家红、聂秀团队合作在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Multi-organProteomicLandscapeofCOVID-19Autopsies”的最新研究论文,报道了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体内多器官组织样本中蛋白质分子病理全景图。这相当于他们将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人体感染新冠后细胞组织的改变放大了数万倍,达到蛋白质分子层面,“看”清楚是哪些分子的改变导致人体器官的病变和衰竭。这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从蛋白质分子水平上,对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多个关键器官做出的响应进行了详细和系统的分析,为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制定治疗方案、开发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法提供了线索和依据。CellMetabol:中国科学家揭示线粒体的损伤及其耗竭之路!doi:10./j.cmet..11.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Metabolism上题为“MitochondrialDamageandtheRoadtoExhaus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线粒体自噬的缺陷或氧化磷酸化过程受损或会诱发线粒体中活性氧的产生,从而促进T细胞的耗尽程序,并会限制T细胞的增殖和自我更新。在肿瘤微环境(TME)下,T淋巴细胞在持续的抗原刺激结合缺氧和营养压力状况下就会发生衰竭。T细胞衰竭的特征是增殖能力的逐渐丧失,出现细胞毒性效应功能以及共抑制分子功能的上调,同时还会伴随剧烈的表观遗传重塑和代谢重编程过程。Nature论文解读!我国科学家揭示抗麻风药物氯法齐明有望治疗新冠肺炎doi:10./s---4doi:10./s---1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香港大学和美国桑福德-伯纳姆-普利贝斯医学发现研究所等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究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并列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药物清单的抗麻风药物氯法齐明(clofazimine)对SARS-CoV-2表现出强大的抗病毒活性,并能防止与重症COVID-19相关的过度炎症反应。基于这些发现,一项评估氯法齐明作为家庭治疗COVID-19的2期临床试验可能可以立即开始。相关研究结果于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研究者表示,氯法齐明是COVID-19治疗的理想候选药物。它安全、实惠、易于制作、以药片的形式服用,并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我们希望尽快在2期临床试验中对COVID-19检测阳性但未住院的人进行氯法齐明测试。鉴于目前没有为这些人提供门诊治疗,因此氯法齐明可能有助于减少这种疾病的影响,这一点现在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看到这种病毒的新变种出现,而且目前的疫苗对它们似乎不太有效。Nature:中国科学家揭示特殊NSD蛋白家族与核小体复合体之间的低温冷冻电镜结构,有望帮助开发多种人类癌症的新型靶向性疗法doi:10./s---8细胞核受体结合SET结构域家族蛋白(NSD)与多种人类癌症密切相关,然而其背后的分子机制目前研究人员还并不清楚。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并分析了NSD2和NSD3与核小体复合体的低温冷冻电镜结构,这或为NSD2和NSD3基于核小体的识别以及阐明其组蛋白修饰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NSD家族蛋白是特定的组蛋白H3赖氨酸36甲基转移酶,NSD2在多发性骨髓瘤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NSD1和NSD3的异常表达也与多种人类癌症发生直接相关,比如急性髓性白血病、乳腺癌、肺部鳞状细胞癌和头颈癌等。NSD甲基转移酶能够表现出种自我抑制的状态,并能通过与核小体进行结合后得以缓解,从而就能使得组蛋白H3在赖氨酸36位点(HSK36)上发生双甲基化。Nature:华大等机构揭示鸭嘴兽多条性染色体和卵生之谜doi:10./s---01月7日,华大与浙江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联合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公布了单孔目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并首次通过全基因组的数据研究了单孔目多对性染色体以及哺乳动物部分性状的演化过程。据介绍,该成果是以研究团队获得的鸭嘴兽、针鼹等哺乳动物的高质量基因组数据为基础,比较人、有袋类动物、鸟和爬行动物等多种动物的基因组数据,最终追根溯源,获得了距今大约1.8亿年前的早期哺乳动物祖先的基因组演化信息。Science论文解读!我国科学家开发出细胞增殖追踪技术,揭示维持肝脏稳态和再生的细胞来源doi:10./science.abcdoi:10./science.abg细胞增殖是所有多细胞有机体的基本过程,是实现发育、组织稳态、组织修复和组织再生所必须的。细胞增殖受到干扰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基础。监测细胞增殖的能力对发育生物学、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科学和再生医学中的众多研究至关重要。目前测量体内细胞增殖的方法的局限性使得许多生命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为了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体内细胞增殖检查,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和中国科医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利用两种正交的、位点特异性重组酶(Cre和Dre)的优势,开发出一种遗传增殖谱系追踪方法---ProTracer(proliferationtracer)。ProTracer能够在特定细胞谱系中以高空间分辨率对细胞增殖事件进行时间上的连续记录。利用ProTracer的能力,这些作者在基因表达和功能上呈现异质性的成年小鼠肝细胞区域性增殖方面提供了新见解。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Science:我国科学家发现一些新设计的主蛋白酶抑制剂可在体外和转基因小鼠模型中抑制新冠病毒感染doi:10./science.abf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医院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基于已批准的药物设计用于破坏SARS-CoV-2病毒主蛋白酶(mainprotease,Mpro)的抑制剂在体外和转基因小鼠模型中都显示出强大的抗SARS-CoV-2病毒活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虽然疫苗是对抗COVID-19的重要工具,但是开发抗病毒药物仍是重中之重,特别是随着可能部分逃避疫苗的SARS-CoV-2变种相继出现。SARS-CoV-2蛋白Mpro是一种蛋白酶,它是将多聚蛋白(polyprotein)裂解成功能性病毒蛋白所必需的。这一重要功能使得它成为关键的药物靶标。SciTranslMed:中国科学家识别出肥胖和机体感染之间的神秘关联!doi:10./scitranslmed.abb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上题为“Diet-inducedobesitypromotesinfectionbyimpairmentoftheinnateantimicrobialdefensefunctionofdermaladipocyteprogenitor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厦门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肥胖和感染的联系。研究人员揭开了肥胖和皮肤感染之间的分子关联,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疗法,研究人员预计很快就会开始2期临床试验。这项研究的重点是发现疾病和上皮微生物组(也就是说居住在皮肤表面上的正常菌群)的关联,以及如何优化皮肤的防御系统来治疗或预防疾病。研究者Ling-juanZhang解释道,肥胖与皮肤感染的风险增加直接相关,但我们并不清楚肥胖如何损伤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如今我们发现,当给与小鼠高脂肪饮食并使其变得肥胖时,其机体皮肤脂肪细胞就会变大,并在皮肤感染的过程中失去对抗细菌入侵的能力。

往期精彩回顾

Circulation:射频消融治疗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的获益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JAHA:肌钙蛋白-美沙酮暴露导致死亡的预测因子JACC:超加工食品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JCEM:血浆皮质醇与房颤风险的关系JAHA:冠心病患者心脏骤停的可逆性原因分析以及二级预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iqoas.com/lcbx/14140.html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多发性骨髓瘤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