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多发性骨髓瘤 >> 疾病治疗 >> 正文

免疫性血管炎,从中医如何解读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8-19 9:08:12

免疫性血管炎

免疫性血管炎是由外来物质作为抗原或某些自身抗原进入人体后引起病态的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于血管,导致以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免疫性血管炎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脉痹、血痹、脱疽、狐惑、瓜藤缠、梅核火丹、湿毒流注”等疾病范畴。免疫性血管炎病变主要累及血管内膜及血管壁,临床可见肢体疼痛,皮肤麻木不仁,肌肤变暗或苍白,脉搏微弱或无脉等症状,故可归属于“脉痹”范畴。免疫性血管炎早期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肤麻木乏力,甚则伴有轻度疼痛,可辨证归属于“血痹”范畴。免疫性血管炎中后期有些患者可表现为四肢末端坏死,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是因为累及周围血管,肢端缺血产生溃疡或坏死时,可归属“脱疽”范畴。“狐惑病”是以咽喉、口腔、眼及外阴溃烂为主症,并可见神情恍惚、干呕厌食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病与本病类似。“瓜藤缠”的临床特征为散在的皮下结节,呈鲜红色至紫红色,大小不等,按之疼痛,好发于小腿伸侧,愈后不留瘢痕。现代医学的结节性红斑、变应性血管炎等可归属于“瓜藤缠”范畴。

免疫性血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尚缺乏统一认识,但大多医家认为与湿、热、瘀、痰、毒、虚等密切相关,亦有许多医家认为正虚在血管炎发病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简言之,免疫性血管炎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别,病机有正虚、邪实之异,由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外邪侵入,客于经脉,气血、津液运行凝滞,血涩则瘀,津停痰生,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中血瘀痰浊是贯穿本病始终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互结是病程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

在治疗血管炎时多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大原则,大抵分为祛风、清热、解毒、凉血、利湿、化瘀等祛邪治法,以及益气、养阴、温阳、健脾等扶正治法,同时注重祛邪不伤正,补益不留邪。临证时常用的方剂包括犀角地黄汤、当归饮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四妙通脉汤、四妙勇安汤、桃红四物汤等,亦有配合梅花针、叩刺拔罐等外治法加强疗效。

在此,温馨提示各位患者朋友们若出现上述临床症状或不适感时,应该及时求助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切勿擅自乱用药,以免得不偿失。

诊疗范围

1.各种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2.各种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肌炎、皮肌炎、硬皮病、血管炎、白塞病、免疫相关不良妊娠和不孕不育等;3.各类血液病:贫血、血小板疾病、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4.各种局部痛症:颈肩腰腿痛、背痛等;

(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盈利为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风湿血液病科医生出诊信息

作者:陈嘉杰;编辑:张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iqoas.com/jbzl/15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多发性骨髓瘤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