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多发性骨髓瘤 >> 疾病预后 >> 正文

疫情观察康朴生物CEO戈传生辗转预判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3-15 15:54:52

上海,中国医药行业重镇。

年后,伴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的迅速崛起,具备成熟融资环境、行业生态的上海,也顺理成章地成为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的聚集之地。

时间来到年5月,距离上海实施“划江分区封控”,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时长超出大多数人的预判,给每个Biotech医药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告别了熟悉的通勤、会晤、实验/试验,取而代之的是居家、抢菜、核酸;暂停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习以为常的是居家办公、远程沟通……

在这段注定会在日后想起、会被后人提及时间里,公司的管理者们经历了什么?面临着什么?在某个可以休憩的午后又思考了什么?

面对这些疑问,E药经理人近期专访了多位公司高管,推出“药企高管隔离观察”系列报道。希望可以借助文字的力量,共同镌刻下这段特殊时期里,属于上海医药公司的特殊记忆。

第六期:康朴生物CEO戈传生博士

3月28日这天,戈传生还在纽约。但突如其来的上海封控,并没有阻拦住他回国的行程。

落地后,戈传生辗转福州、重庆,远程安排公司运转,有条不紊地与公司同事们、投资人、国内外合作伙伴保持联系,在备忘录里写下了满满当当的日程。多数都是解封后的复工、合作与融资计划。

谈话间,感受不到太多疫情本该带给他的焦虑,也察觉不出很多创业者们“过度洋溢”的激情。更多的是,一位从业20余年医药人具备的沉稳、镇定和预判能力。对于当下的行业周期,戈传生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判断。

以下为E药经理人和康朴生物CEO戈传生博士的对话实录。

Q:E药经理人

A:康朴生物CEO戈传生

辗转

Q:得知上海封控后,为什么还要坚持回国?

A:当时很多朋友、同事也建议我延期。但特殊时期,还是想和同事们一起面对。即便不能回张江,也想离得近一些,解封后大家能第一时间见面。而且很多工作,也并非全在上海,回国后也可以先进行起来。

另外,即便延期,也一样充满不确定性。比如航班因为疫情“熔断”也是常有的事。回国计划岂不是会遥遥无期。

Q:这次回国的过程顺利么?第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A:原计划4月4日纽约直飞上海,但因疫情航班改飞福州。国内时间应该是4月5日落地。放下行李,进隔离宾馆,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开始回复信息、处理邮件、准备参加电话会。

在福州隔离的17天,和平时的工作节奏没什么太大区别。

17天后,为了便于出差,我选择暂时不回上海,继续到重庆隔离。总共完成了21天隔离。好在一直很忙,时间过的也很快。

Q:隔离期间的日常生活如何?

A:回国前,我查询了隔离政策,备妥了衣物和基本的生活用品。这一点,还是要提醒一下近期回国的朋友。隔离期间饮食有提供,但很多东西还是要提前备好。

回想起来,也是一段蛮特别的经历。酒店有严格的防疫规定,没有外卖,没有快递,隔离期间不允许离开房间。三餐会放在门旁边的小凳子上,取餐时佩戴口罩、半开门。

能感受到,国内防疫人员很负责。

Q:回国、隔离到现在的整个过程中,心态还算稳定?

A:还是会受到影响。毕竟这次疫情,严重影响到了每个人的生活,打乱了大家的工作节奏。

无论在美国新泽西还是在国内,我几乎每天、每时、每刻都会看到与疫情、封控有关的大量信息。能感受到,疫情之下很多人的艰难。非常敬佩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辛勤付出,我们每个人都看得到,真的非常感动。

还有一个件事,让我着急。每天都和上海的同事联系,封控刚开始的时候,了解到他们非常艰难。购物受限、配送运力不足,食品和生活物资只能靠抢、靠小区自发团购。我们辗转很多渠道,一个偶然的机会,联系到一个有资质、有能力的供应商,给上海的同事们采购了物资。

“五一”期间,公司又给员工配送了第二批礼包。虽然大家的物资已经不像隔离早期一样匮乏。但毕竟是个节日,依然被隔离在家,算是公司能提供的一些温暖和安慰。

预判

Q:隔离前,公司正在着力推进的工作是什么?受到了哪些影响?

A:正在推进的主要是临床研究、融资、商务拓展、临床前管线这四个部分的业务。

融资和临床前管线,这两块业务稍微慢点。融资方面虽然受疫情影响,我们也积极与投资机构的朋友们线上沟通,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争取待疫情解封大家就可以直接见面后最终确定。临床前管线方面主要是受张江园区的封控影响,连测试样品都送不出去。我们也及时地把一些业务转移到其它地区,争取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Q:临床研究的进展还算顺利?

A:临床研究业务主要在美国,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一直在积极推进。就在不久前,KPG-(康朴研发的一款口服小分子免疫调节药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Ib期临床顺利结束,展现出了良好的安全耐受性及生物标志物-剂量依赖关系,目前已经无缝衔接,在美国进入临床II期。

KPG-治疗血液肿瘤的I期临床中,对来那度胺、泊马度胺、蛋白酶抑制剂、CD38单抗、甚至CAR-T都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也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

Q:在Biotech当下的“寒冬”里,能获得这样的成绩和融资进展,实属不易。

A:要感谢团队。康朴目前在新一代分子胶蛋白质泛素化及其降解技术这个全球热门的领域,能够做到国际领先的位置,是所有人不懈努力的成果。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了过硬的技术和产品,才能获得投资人的青睐,未来也才能获得市场、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提到“寒冬”,现在确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好在公司算是有一定的预判。此前我在美国新基从业近十年,亲身经历过美国Biotech行业的潮起潮落。瞬间跌落神坛、梦境破灭的故事没少听。教训一定要汲取。

公司在成立之初,我们就在“赛道”选择上做了聚焦,只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争取把每一分钱、每个人的精力、每一分钟的时间都用在刀刃上,力求最快出成果。当初做这个决定时,其中一个考量就是“预防”。万一行业出现寒冬的情况时,不影响核心产品的业务推进。

噪音

Q:针对当下的环境,公司近期做了哪些调整?

A:对现金流做了更加严格的管控,资源配置上也更加聚焦,比如我们将资源更多地倾斜在KPG-和KPG-这两个临床在研产品上,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的临床试验得到稳步推进。另外,对于研发供应链,我们也会尽快做到更加多元化,平衡风险。

Q:经历了这轮疫情,我们总结哪些经验,可以与同行分享?

A:能看到,除了与疫情防控有关的产业之外,疫情已经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供应链、物流、人员流动。医药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医疗资源高度紧张,很多临床研究都被迫停了下来。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做的准备,就是最大限度把握好内外部资源的平衡,国内与国际业务的平衡,分散资源配置、供应链的风险,避免因为区域性状况导致主要业务出现停顿。

Q:面对当下呈现的“逆全球化”的趋势,应当如何应对?

A:我们也看到了,前段时间受到《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影响,有些中概股上市企业面临强制退市风险。对于企业来讲,我们当然希望中美关系能尽快恢复,回到互利共赢的轨道上来。但大环境无力改变。公司必须要做的,就是提前做好合规。

对于康朴来讲,从A轮融资开始,我们就把合规列为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做重大决策之前,都要和投行、律所充分互动,了解各个层面的监管政策。康朴对合规的硬性要求是,无论内地、香港还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合规,都要能经受住考验。

Q:对于产业发展形势有哪些思考和判断?

A:国内创新药研发尚处于行业的初期发展阶段,各种商业模式纷呈。能看到,去年到现在,有了一点“噪音”,被带了节奏,给投资界泼了一点冷水,导致二级市场波动很大,直接影响了一级市场的状况。

但“噪音”终归是“噪音”,不会影响大趋势。创新药行业是国内大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赛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创新药会越来越重视。疫情也反复提醒我们,及时、快速地开发有效应对病毒药物至关重要。

因此我的判断是,目前的状况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市场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纠偏现象。从某种角度看,对创新药行业的长期良性发展是有正面意义的。相信创新药行业面临的这次资本寒冬期不会太久。从长期看,我对行业与资本的良性互动充满信心,对行业发展前景也充满信心。但想要度过这个“纠偏”期,迎来下一个“春天”,我们医药人可能要牢记教科书上那句话:我们的初衷是什么?是要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iqoas.com/jbyh/16108.html
热点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多发性骨髓瘤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