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多发性骨髓瘤 >> 疾病诊断 >> 正文

亲,你造吗痛风,不但仅是痛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6-9-23 15:38:14

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障碍,使尿酸积累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关节炎的一种,又称代谢性关节炎。由于尿酸在人体血液中浓度太高,在软组织如关节膜或肌腱里构成针状结晶,致使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敏感)而造成痛苦的炎症。一般发作部位为大拇趾关节(这种情况称为podagra),踝关节,膝关节等。长时间痛风患者有发作于手指关节,乃至耳廓含软组织部份的病例。急性痛风发作部位出现红、肿、热、剧烈疼痛,一般多在子夜发作,可使人从睡眠中惊醒。痛风早期,发作多见于下肢。

痛风散布在世界各地,受种族、饮食、饮酒、职业、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等多因素影响。欧美地区痛风的得病率为0.2%~1.7%。在我国,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普通人群得病率约1.14%,其中台湾和青岛地区是痛风多发区,18岁以上台湾土著居民得病率约11.7%。痛风的产生与性别和年龄相干,多见于中老年人,约占90%,病发高峰年龄为40~50岁,男女比例约为20:1。

酒精引发痛风的缘由是由于酒精在肝组织代谢时,大量吸收水份,使血浓度加强,使得原来已接近饱和的尿酸,加速进入软组织构成结晶,致使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敏感)而造成炎症。一些食品经过代谢后,其中部份衍生物可以引发原来积蓄在软组织的尿酸结晶重新溶解,这时候可引发并加重关节炎。另外,剧烈运动、肥胖及压力亦会致使尿酸浓度上升,引发痛风。

痛风大多在半夜才发作是由于晚上睡觉时,人体的抗炎物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半夜时分泌最少,加上睡眠时酸碱值因体内积累二氧化碳而偏向酸性,而脚指的温度较低,加上脚指附近的液体会被身体吸收使尿酸浓度增加,因此痛风最易在半夜出现在脚拇趾的部位。

痛风的病因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正常成人逐日约产生尿酸mg,其中80%为内源性,20%为外源性尿酸,这些尿酸进入尿酸代谢池(约为mg),逐日代谢池中的尿酸约60%进行代谢,其中1/3约mg经肠道分解代谢,2/3约mg经肾脏排泄,从而可维持体内尿酸水平的稳定,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致使高尿酸血症。

1.原发性痛风

多有遗传性,但临床有痛风家族史者仅占10%~20%。尿酸生成过量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中占10%。其缘由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缺点,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少和磷酸核糖焦磷酸盐(PRPP)合成酶活性亢进。原发性肾脏尿酸排泄减少约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90%,具体病发机制不清,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应排除肾脏器质性疾病。

2.继发性痛风

指继发于其他疾病进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也可因某些药物而至。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计数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和癌症等可致使细胞的增殖加速,使核酸转换增加,造成尿酸产生增多。恶性肿瘤在肿瘤的放化疗后引发细胞大量破坏,核酸转换也增加,致使尿酸产生增多。肾脏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铅中毒和高血压晚期等引发的肾小球滤过功能消退,可使尿酸排泄减少,致使血尿酸浓度升高。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烟酸等,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而引发高尿酸血症。另外,肾移植患者长时间服用免疫抑制剂也可产生高尿酸血症,可能与免疫抑制剂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有关。

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女性仅占5%,主要是绝经后女性。女性一般在50岁之前不会产生痛风,由于雌激素对尿酸的构成有抑制作用;但是在更年期后会增加发作比率。痛风产生有年轻化趋势。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4期,即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临床表现以下: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多数患者发作前无明显征象,或唯一疲乏、全身不适和关节刺痛等。典型发作常于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重,在12小时左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减缓。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部份以上产生在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的病程中,部份患者累及该部位。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肩、髋、脊柱和颞颌等关节少受累,可同时累及多个关节,表现为多关节炎。部份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和恶心等全身症状,可伴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

2.间歇发作期

痛风发作延续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减缓,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或遗留局部皮肤色素镇静、脱屑及刺痒等,以后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用时数月、数年或10余年后复发,多数患者1年内复发,越发越频,受累关节愈来愈多,症状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受累关节一般从下肢向上肢、从远端小关节向大关节发展,出现指、腕和肘等关节受累,少数患者可影响到肩、髋、骶髂、胸锁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症状趋于不典型。少数患者无间歇期,初次病发后呈慢性关节炎表现。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是长时间显著的高尿酸血症,大量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皮下、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果。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及鹰嘴、跟腱和髌骨滑囊等部位。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皮肤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皮下痛风石常与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并存。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和继发退行性改变等。临床表现为延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及功能障碍。慢性期症状相对和缓,但也可有急性发作。

4.肾脏病变

(1)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盐晶体沉积于肾间质,致使慢性肾小管1间质性肾炎。临床表现为尿浓缩功能下落,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份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尿等。晚期可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落,出现肾功能不全。

(2)尿酸性尿路结石尿中尿酸浓度增高呈过饱和状态,在泌尿系统沉积并构成结石。在痛风患者中的发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产生之前。结石较小者呈砂砾状随尿排出,可无症状;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发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大和积水等。

(3)急性尿酸性肾病血及尿中尿酸水平急骤升高,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等处,造成急性尿路阻塞。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晶体。多由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即肿瘤溶解综合征)等继发缘由引发。

痛风病人应如何注意饮食

痛风与我们熟知的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富贵病”一样,也属代谢综合症的一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我们对它的了解确远不如其他疾病。

痛风其实是机体蛋白质代谢紊乱,尿酸(嘌呤的氧化代谢产物)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太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情势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发组织的异物炎性反应。由于痛风发作时非常疼痛,严重时乃至连走路都有困难,但在疾病初期,即便不医治也会在数天内自然康复,来去如风,因此有“痛风”之称。

对痛风患者的饮食来讲,是有一些特殊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尿酸的摄取,同时尽量增加尿酸的排出。具体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低热量饮食

(2)低嘌呤饮食

(3)低蛋白饮食

(4)低盐低脂饮食

(5)增加蔬菜水果摄取

(6)多饮水

(7)忌饮酒

(8)选择公道的烹调方法:公道的烹调方法可以减少食品中嘌呤含量,如将肉类食品煮后弃汤再行烹调;采取蒸、煮、炖、烩、熬等方法可显著减少烹调用油量;辣椒、胡椒、花椒、芥末、生姜等调料均能兴奋自主神经,诱使痛风急性发作,应尽可能避免食用。

如何预防

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预防痛风发作以非药物医治为主,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和戒酒,避免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如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复方降压片、吡嗪酰胺、硝苯地平和普萘洛尔等。饮食控制后血尿酸仍高于9mg/dl时,可用降尿酸药。对已产生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间歇期患者,应预防痛风的再次发作,关键是通过饮食和药物医治使血尿酸水平控制达标,另外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或损伤,控制体重,多饮水,长时间碱化尿液等。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如何利用现今北美最领先技术的等渗系列功效营养素帮助大家来预防痛风和减少痛风发作时的疼痛。

美安Isotonic等渗OPC-3,姜黄素,虾青素与PrimeJoint骨骼关节保健配方搭配使用可以到达预防的效果。

美安公司最美安公司最新推出医治痛风的王牌产品——菠萝蛋白酶。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您分享和转载...由于您的爱心,会点亮更多人的生命!感谢您的支持!

更多精彩咨询请









































白癜风治疗哪家好
北京中科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iqoas.com/jbzd/908.html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多发性骨髓瘤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