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5日电(史丽君)近日,医院首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顺利出院,实现了医院血液病诊疗技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0”的突破。近日,医院首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图为患者与医护团队合影。医院供图恶性淋巴瘤到底有多“恶”年1月,该患者因“右侧面部肿痛”被确诊为恶性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Ⅲ期)。目前,淋巴瘤在国内的发病率约为6.68/10万,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要知道,淋巴遍布全身,器官包括脾脏、胸腺、扁桃体,有时还包括参与B-淋巴细胞生成的骨髓。而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相对较差,这对疾病的治疗带来巨大挑战。国内外指南建议除了采用含门冬酰胺酶方案、表观遗传药物及靶向治疗之外,化疗后桥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公认的疗效巩固方案,与单纯化疗或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表观遗传药物相比,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患者生存,提高其生活质量。患者经过6疗程化疗联合表观遗传药物或靶向药物后,经PET-CT评估达到代谢完全缓解。为使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医院血液内科主任魏立决定为其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由于患者在前期治疗过程中多次出现肝功能损伤,同时合并溶血性贫血、肺曲霉感染等并发症,科室组织了多次详细分析讨论,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了详细的移植计划,提前做好风险预防,以最大程度保障本次移植的顺利进行。小小造血干细胞,再生挑大梁听到“移植”两个字,大家可能会很紧张,想到的是肾移植、心脏移植等,需要进手术室开刀的。其实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不需要进手术室,不需要开刀的。7月20日,按照整体移植计划,该患者如期进入移植病房,给予全方位的无菌环境保护。在进行了全身病原体清扫、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联合环磷酰胺预处理后,于7月26日回输预先冻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8月5日其造血功能重建。这些干细胞就像装了导航一样,回到它们的“老家”——骨髓中,生根发芽持续造血,产生新的血细胞。在医护团队严密监测和精心治疗下,患者未发生感染、VOD等移植相关并发症,8月9日,经评估后顺利出院。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通过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清除受者体内的肿瘤或异常细胞,再回输预先冻存的自体造血干细胞,使患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目前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低危组急性白血病等,进一步提高疾病的缓解深度,改善患者生存。该例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成功,标志着医院血液内科基本具备了血液系统肿瘤的全链条技术,医院在血液移植治疗领域的空白,也为成都市西部片区的广大血液肿瘤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目前后续多例移植病例已在有条不紊地移植计划中。(完)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iqoas.com/jbyh/1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