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来源: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小编友情提醒支持“天天读片”栏目的老师们,个别片子如若看不清楚,可以点击图片放大浏览哦!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欢迎后台和小编一对一进行交流。
患者男,26Y,右肩疼痛伴无力感4个月。
外院X线:右肱骨近端肿瘤。
查体:右肩活动受限,外展及上举受限明显,右肱骨头处压痛,局部皮温略高,右肘及右手活动正常,右桡动脉搏动可。对侧肢体及双下肢无异常。
小编留言:每天的病例都需要您的思考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同时分享到朋友圈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多交流交流!病理结果就在下边,但请记住: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
----------♀分割线♀---------
MR平扫及增强示:
右肱骨干骺端偏外侧可见类椭圆形短T1异常信号,FS-T2WI呈高低信号,边缘可见长T1短T2异常信号,其内可见液平,周围可见片状FS-T2WI高信号,病变大小约5.3×2.9×2.8cm,注入GD-DTPA后,右肱骨干骺端病变未见明显强化,病变周围可见片状强化。右肩关节内可见少量长T2信号积液。右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
1、右肱骨干骺端异常信号,符合肿瘤或肿瘤样病变MR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能性大;
2、右肩关节少量积液。
(右肱骨)倾向恶性肿瘤(转移瘤)
(右肱骨)倾向恶性肿瘤(转移瘤)
骨转移瘤大多数发生在40岁以上患者,并且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发现原发肿瘤的同时已存在骨转移,有的患者甚至是以骨转移瘤所产生的局部症状前来就诊。骨转移瘤可以发生全身各处骨骼,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可以类似于各种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骨骼改变具有下列4项:①有恶性肿瘤病史,其中原发瘤已切除。②CT提示骨转移,进一步检查发现原发肿瘤。③病理学检查为骨转移瘤,未找到原发灶。④CT检查同时找到原发癌和骨转移者。本文病例均符合以上条件。
原发于骨外的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的途径包括血液、淋巴系统以及直接蔓延侵蚀邻近骨骼,其中以血行转移最多见。中轴骨由富含红骨髓的颅骨和躯干骨组成,是发生骨转移瘤最常见的部位。脊柱、头颅、骨盆、肋骨、股骨和肱骨占90%,长管骨受累明显少于中轴骨,其中股骨和肱骨多见,膝、肘关节以下的转移少见,但半数以上原发病灶为肺癌。Baston认为,胸膜腔与骨盆静脉与脊柱静脉丛从每一节段均联系,该处无静脉瓣,故肿瘤栓子可以不经肺部而直接经静脉丛转移至骨骼。本组病理和文献大致相符,部分部位发病率与文献不符可能与本组病例的病例样本不够大有关。
结合文献及本组资料,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X线及CT上多数为溶骨性,多数表现为松质骨骨小梁破坏消失或骨骼内正常脂肪密度影消失,代之以软组织肿块影。可局限于骨髓腔或破坏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突向周围软组织。肿块大小不一,呈类圆形或不整形,少数为梭形。肿块边缘清楚或不清楚。肿块内可见点状、斑块状或条状残留骨嵴,骨质破坏早期多成点状、虫蚀状或囊状,病变继续发展多成不规则形态,边缘多数不清,通常无硬化及骨膜反应。刘吉华等报道30例长骨骨转移瘤病例,有3例发生于骨皮质转移瘤,破坏区边缘有斑点状或线样骨膜增生。骨转移瘤的少见表现为成骨性或混合性。成骨性转移表现为病变区松质骨多发斑点状、棉球状高密度影,境界较清楚,少数表现为多发片状骨质硬化改变(象牙质样改变。)文献及本组病例表明,前列腺癌、鼻咽癌、膀胱癌及少数乳癌可以表现为成骨性。混合性骨转移兼有溶骨及成骨性改变。骨转移瘤的MRI表现为T1WI表现为边界较清楚的低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增强后溶骨性转移软组织部分可有强化,而成骨性转移为主,病灶可无强化。
骨转移瘤的少见表现:少数病例破坏区呈囊状扩张型及骨皮质型,破坏区边缘可以有或无轻度硬化,骨壳可完整,可以有或无软组织肿块,其表现可以类似原发良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容易发生误诊。个别病例表现为广泛骨膜反应,则需与原发肿瘤鉴别,原发肿瘤除了骨膜反应外,尚出现软组织肿块、提示病灶内常发现瘤骨及钙化,根据这些,结合病史可以鉴别。
鉴别诊断
骨转移瘤需要与同样好发于老年患者、同样易累及骨骼富含红骨髓区域、同样表现为全身多发性骨质破坏的疾病鉴别,包括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纤维囊性骨炎等,尤其是对于缺乏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
多发性骨髓瘤易与骨转移瘤相混淆,但前者长表现为圆形穿凿样骨质破坏;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者,其骨包壳常较为整齐;伴局部软组织肿块者,其内密度较均匀,无残留骨;临床上尿中多见本周氏蛋白。
骨转移瘤也应当与发生于骨的继发性恶性淋巴瘤鉴别。单依靠影像学病变,较难鉴别。有些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可以发生骨骼及内脏的多发浸润,临床上除见常可见体表多发淋巴结肿大外,临床症状多较轻而与病变的广泛程度不一致,而骨转移瘤患者多全身症状较重而表现为恶液质。难以鉴别者,骨髓穿刺可明确诊断。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引起的纤维囊性骨炎,影像学检查除见多发性囊状溶骨性骨质破坏外,多伴有全身性骨质疏松,手部短骨可见骨膜下骨吸收。另外,实验室检查依据血钙升高,临床多发结石及软组织钙化,与骨转移瘤鉴别不难。
总之,骨转移瘤大多数发生在40岁以上患者,并且有低龄化趋势。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发现原发肿瘤的同时已存在骨转移,有的患者甚至是以骨转移瘤所产生的局部症状前来就诊。骨转移瘤可以发生全身各处骨骼,影像学表现多样,可以类似于各种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综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变的生长速度、病变部位、病变的大小、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临床疼痛及其他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因素有助于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个别病例难以鉴别,可以行病灶穿刺活检。
骨转移影像学特征:
病灶数目:多发、单一
骨反应类型:成骨、溶骨、混合
骨膜反应:无
骨膨胀:轻度
软组织肿块:无/有
软组织骨化:有
病理性骨折:多有
想和超过15万的同行分享您的行医故事、临床经验和经典病例吗?还等什么,速来投稿吧!投稿邮箱sifang
yxj.org.cn或qq. 想和同行交流学习?影像频道实名北京著名白癜风医院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好人与宠物,用自己的双手的专业宠物美容师为他们建立了友谊的桥梁强。众[详细]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详细]
人与宠物,用自己的双手的专业宠物美容师为他们建立了友谊的桥梁强。众[详细]